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定谥(3/3)

作品:《苏厨

可并列。 因此御史因“察人不谨”而要承担的责任,不能因“谏事风闻”而得免,否则就是走回了以前的老路。 高滔滔认为有理,诏“尚书、侍郎、给、舍、谏议、中丞、待制以上,各举堪充谏官二人以闻。”以扩大谏院人数。 同时允许御史亦可言事,但再次重申了赵顼分立台谏的本意——察案如果弹人,需要有确实证据,承担后果;只有补阙朝政,言事方可以“风闻”。 戊午,召朝奉郎、知登州苏轼为礼部郎中。 高滔滔对苏轼偏爱到没边了,大苏的升官途径,成了今年特例里边的特例,风头甚至超过了司马光、吕公著、苏油。 数月之间已经迁转了两回,而且这人都还没到京城,也就是说,这可能还没到最后结束。 于是苏油上书,说这不是进拔人才之道,大苏转迁实在过于迅速。 但是这一回司马光却提出了反对意见,说苏轼人才难得。 蜚声国际,四海内外皆称夫子,各国使节入京,都要打听苏夫子在哪里。 当年制科结束,先帝就有意让他直馆,结果到现在尚在下州,连辽国高丽日本使臣,听说之后都颇为失望,觉得大宋曲沉了贤才。 让其入朝问对,之后或列台谏,或直国史,或掌制诰,这么多位置,难道容不下一个苏轼吗? 以苏轼的文才,这些工作,难道还能有人能比他干得更漂亮吗? 没有,的确是没有。高滔滔非常赞同司马光的论调,于是驳回了苏油的请求。 九月,从南到北,大宋各路开始收纳粮储,大宋的重点再次转到了实务上来,毕竟秋收工作是农耕国家每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。 这个丰年,收得苏油心惊胆战。 连续四年大丰收,举国上下欣喜若狂,唯独苏油不一样。 他只觉得大灾的脚步,好像越来越近了。 不过当前最重要的事情,却是料理好辽国来的那帮子。 苏油级别太高,前期磋商接触根本不用出面,老族兄反倒成了给他打下手的人。
本章已完成!《苏厨》 最新章节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定谥,网址:https://www.bqg999.org/81/81553/1478_3.html